童青网-未来20年,中国教育往何处去?过去20年,中国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未来20年,中国教育往何处去?过去20年,中国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  浏览次数:6300 
发布时间 :2015-11-24 16:21:47

未来20年,中国教育往何处去?

过去20年,中国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2015教育论坛综述

 

2015年11月12日,“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2015年教育论坛在深圳举办。这是“教育的未来”系列论坛的第二届,第一届于2014年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深圳市少工委、共青团深圳市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并得到了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公益支持。论坛主持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担任,多名家庭教育专家、教育学者、名校校长、少年儿童及家长代表等出席了论坛并发表讲话,多家媒体参与活动并进行了相关报道。

此次论坛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信息资讯日益过剩,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中,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教育该向何处去?在满足了下一代物质和技能储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当今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让他们拥有独立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质。

论坛的目标是为学校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集结好的教育资源,为教育工作者们建立一个交流、分享、成长的公益平台;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适合的、可选择的、多元化”的教育氛围,吸引90后的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运用社会的力量”的教育智慧,打破教育与社会、社区和家庭之间竖起的一道无形壁垒,让孩子和社会一起成长。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教授通过视频录像为论坛做了开幕致辞:“希望通过论坛,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儿童,更加关注为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最美好的财富,把最美丽的东西送给最美好的童年,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儿童!”

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让大家设想一下,“30年后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子?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来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怎么来做?”

徐惟诚认为创新的灵感只能来自实践,实践当中的人际交往和协作,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这是形成道德的基础。实践而不是单纯的享受,是成为家庭的主人、单位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的根基。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压力得环境中,他们的个性、兴趣都被压抑了,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和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怎样把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需要相统一,在这个相统一的过程当中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向上、向善、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积极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开拓积极有价值的人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呼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的原因。

“我喜欢快速阅读,可以一口气读完、拓展知识面,并在思想上再加一些深度。”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认为:主动阅读的效果大于被动阅读,如饥似渴的阅读胜似在图书馆明亮灯光下的阅读。我们要上升产品质量,提供或提供快乐阅读的空间和环境,提供精神产品的品质、鉴定书或者是导读,这就是高质量的文学批评和作品的评价体系。

“一个人当灵魂跟不上肉体的时候非常可悲;一个社会当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时,非常可怕。”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当认为,我们有幸生在中国,中国是把教育尊称为至高无上的国度。这是我们国家最了不起的地方,中华民族作为世界的,唯一一个有几千年历史没有断的民族,教育起到了至高无上的作用。

“童年的消失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但是在今天,这种处境越来越危险了。”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认为,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自然中生活。教育应当归于自然,向大自然学习是人类智慧、生命力和活力基本的来源,这个源泉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中断。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自己身边的和心中的秘密花园。

“我的梦想,是一个父亲的梦想,我会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不受委屈和物质的生活,但是更重要的任务是,我要在山顶上建一个高高的精神家园,让这个孩子成为一个在全球化时代独立的、有远见的、有自信的、有自重的人。”

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资深媒体人石述思认为,中国的教育最核心的是平衡。要解决的教育目前的问题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体制,从总体去改变;一个是在教育中实现技能化和人格的平衡。

“十几年前我就在思考,怎么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变成未成年人希望参加的活动。”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教育集团校长崔学鸿认为,德育工作的名声不太好听,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太低了,德育工作一定要增强实践性,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自我成长。 

“我在极度贫困的地方遇到过一些孩子,那些孩子的表情让我知道,极度的贫困是什么?是人没了表情。”

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认为,这一代留守儿童为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一种牺牲,这些孩子在付出,我们却给不了他们什么。面对现状,作为传播者的责任,仅仅放大弱者的声音是不够的,还有一种责任,就是传播智者的声音,让更多的人接受,启发更多的智慧,为决策提供参考,敦促我们的国家拿出更有力量的举措,给这些孩子根本的改变。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学校认为孩子是学校的,社会认为孩子是社会的,国家认为孩子是国家的,但是最根本的一点,孩子是自己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认为,如果要保证儿童的精神健康地成长,首先不要违背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不做违背天性的转基因教育,解放其天性中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保证孩子的自主性、兴趣,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逻辑。

“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现实,教育者并没有真正的读懂孩子,这里的教育者不单指学校,也包括我们的家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认为,如果要预防校园的暴力事件,要从现在开始建立一个非攻击性的环境,创造有效的环境,要让我们的孩子的能量有地方去发泄,正确地引导孩子能量的去向,建立有效的措施,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建立社会交往的能力。

“(学生)不是来(学校)学知识的,你告诉他来学知识,家长告诉他、老师告诉他,所以他就认为(他)是来学知识的。其实学校是另一个家园,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深圳市龙华新区丹堤实验学校校长张晓丽认为,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让孩子们在学校快乐,首先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的、安全的氛围,作为校长要做好引领,作为老师一定要去适应。

“一本刊物创刊50多年,影响了几代人,对孩子的精神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儿童文学中心总监徐德霞表示,儿童文学拥有五种力量:情感的力量、故事的力量、人物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孩子们的阅读,应该经典与原创并举、图书与杂志并重,在方式方法上,应该学与玩儿相结合。

“童年有爱的孩子,当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会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会主动接受来自亲人的鼓励,会迅速改变这种情怀;童年无爱的孩子,他常常采用自己疗伤(的方法),其结果不是自伤就是伤害别人。”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表示,童年的爱至关重要,是精神成长的起点,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爱的种子,用爱的情感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小懂得分享爱、奉献爱,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什么样的人能走到一起?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的人。我希望我们共同聚焦在教育的未来,让教育成就未来。”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知心姐姐》杂志主编祝薇表示,在孩子精神成长的过程中,知心姐姐不希望成为救火队,希望成为防火队;希望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引导者;希望带来新的思维和碰撞;希望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有更多人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小记者热线: 023-86061628

Q Q: 1296872692 点击联系

活跃小记者

吴向荣

学  校:覃家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王信

学  校:五里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海棠溪小学校

学  校:海棠溪小学校

分  组:小学组

荣粒贝

学  校: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罗云舒

学  校:烈士墓小学

分  组:小学组

李芯琪

学  校:港城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田雨成

学  校:龙山小学

分  组:小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