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青网-读《老西安》有感

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老西安》有感

作者:陈指纹  浏览次数:2221 
发布时间 :2017-03-23 22:33:14

打开《老西安》,扑面而来的就是陈旧的年代感和浓厚的文学气息,贾平凹一如既往的靠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来吸引人。整部著作都在描绘西安的风俗人情和趣味玩物,无不透露出他对西安的热爱,同时贾平凹一贯坚持的“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的精神也在本文中得到体现。
例如,异乡的文化差异在他去北京问路时就体现出来,由于口音不同,说话语气不同,被误认是没有礼貌,这时贾平凹描写道:“这下我就憋咧。”看到这儿时,我的确忍俊不禁,笑他蒙冤却不能为自己剖白。又如下酒菜吧,在上海时,一会老上海人请“我”喝酒,拿出一个卤鸡脚,在“我”直白的说出:“一个鸡脚,你嚼着我拿什么下酒哇?”后,那位老上海人又拿出一块豆腐乳,这便是饮食文化的差异了。但或是作者见怪不怪,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还是热情的接受了他的款待。读到这儿,我便想起我的故乡——万州。人们总说小酒怡情,这话确是适合万州人。比如朋友见面时,友情融入酒中,于是“感情深一口闷”就成为了劝酒人最爱说的台词之一。再如夏天时,半晚时分,滨江路沿着码头的石阶上就摆好了摊子,人们拿出酒鬼花生,品味着二两小酒,便开始咀嚼这江边的风景,霓虹灯互相照应着,江两旁大厦倒在水里,月朗风清的样子使得万州人在闲适的时刻里,心中多出几份骄傲来……

《老西安》一文带给人最深刻的启示,或可称为共鸣,便是他对一座城的热爱。他说:“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虽然在这里生活了27年,对过去的世界,却仍难以全面了解。”这实是谦逊的表达,是他对西安文化的尊重。谈起西安,贾平凹称它为“中华文化魂魄所在地”,这是他对西安文化历史的肯定。正是他对西安的尊重和肯定,才造就了《老西安》,而我能比他与这份情比肩的就只能是对家乡万州了。
提起万州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烤鱼。这点在我去北京时就可见得,坐着车在海淀区兜风,路过的餐厅,除了打着成都小吃旗号的,最多的便是万州烤鱼了。父亲载着我驶进一条小巷,用北京腔调说,就是胡同,一进去便是二十几个饭店,面对面地排列着,从胡同口一直延伸到胡同内部,仔细一瞧便会发现,其中万州烤鱼的招牌就占了大半。我与父亲随便寻了个餐厅坐下,凭着对家乡烤鱼的期待,开始品尝。“这色香味样样都没有,这个厨师把他师傅教的都浑忘了吗?”父亲生气地评价道。说罢,我对故乡的想念便更浓烈了。
  热爱万州,不仅是它独特的饮食,更是被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吸引。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起市中心高笋塘了,白天它是商业中心,晚上风韵犹存的大妈们便齐聚在一起,分享着舞动的乐趣,陶冶她们的情操……
贾平凹《老西安》不仅是对文学、文化的思考,还是连接了我对家乡热爱之情的纽带。我也希望能像他那样,用朴实的语言雕琢华丽的故乡,尽情抒发真实的情感……

 

文/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高2019级2班  陈指纹   指导老师   陈华

小记者热线: 023-86061628

Q Q: 1296872692 点击联系

活跃小记者

吴向荣

学  校:覃家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王信

学  校:五里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海棠溪小学校

学  校:海棠溪小学校

分  组:小学组

荣粒贝

学  校: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罗云舒

学  校:烈士墓小学

分  组:小学组

李芯琪

学  校:港城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田雨成

学  校:龙山小学

分  组:小学组